前矽谷工程師,旅美工作時始終心繫台灣家人,公司倒閉後決定回家鄉重新開始。想起長期罹患失智症的外婆,他認為照護不只關乎老長輩,更應該陪伴「整個家庭」⼀起面對漫長的旅程。因此,他以工程師的專業創辦《HOMESEEN》,透過放⼼遊戲包,為失智者家庭安排最適合的居家認知復健行程,促進家庭照顧中的情感溝通。
一位努力結合網路和醫療知識的軟體工程師。面對第一線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及緊張的醫病關係,他決定運用專長架設網站、建構線上諮詢系統,提供雙向溝通平台,使醫療教育傳播最大化。期望能幫助台灣醫療打破空間限制,創造醫病間便利無縫的溝通管道。
因長相太像東南亞人而誤打誤撞進入以外籍移工、新住民為讀者的《四方報》,從獨立媒體中找回身為新聞工作者的熱情與初衷。離職後與幾位同伴創辦《移人》—台灣第一個專門報導移民、移工的網路獨立媒體。相信媒體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聆聽社會最底層的聲音,關注那些最少人關注的族群。
國小開始學習視覺設計,大學與研究所就讀生物相關領域,畢業後與夥伴成立資訊設計公司Re-lab,發現自己真正想做的是用設計改變社會。近期致力於以新穎的概念凸顯複雜的社會問題,例如發起「浪孩起步走飼主責任教育計畫」,從流浪貓狗議題的關注開始,試圖讓台灣人更加重視生命價值與生態環境。
到印尼和東帝汶旅行了三個月,深受東南亞的文化吸引。回國後發現台灣社會對於移民移工的認識極度貧乏,於是投入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的工作。希望透過書攤計畫扭轉大眾對公共空間的思考,並達到知識的去階級化。透過對話,他讓這些東南亞朋友的生命故事被看見,更在溝通與經驗交換之中,鼓勵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
「在肉彈的世界裡,人人都是甜心!」有感於主流社會給胖子的舞台太少,肉彈甜心從臉書發跡,利用短片與文章探討主流審美觀的不健全。她們以幽默的口吻,試圖扭轉社會對於胖瘦美醜的刻板印象,引起廣大迴響。近期更將觸角延伸到講座、直播、採訪等媒介,鼓勵大眾勇於分享自己的身體經驗,進而發展出屬於台灣的正向身體價值。
堅信「讓人理解後,改變才可能發生」,有感於社會上許多衝突都來自資訊的落差,他和伙伴創辦了資訊設計品牌「圖文不符」,試圖挖掘複雜的社會議題,並透過資訊整理、版面設計和動畫程式,讓社會大眾了解議題背後的「Why」。至今執行超過150份專案,觸及人數超過2,500萬人。近期發起訂閱式集資計畫,希望為大眾建構一個思考與溝通的良好環境。
由三位畢業於北藝大的藝術工作者組成,名稱取「三名志工」的諧音,象徵著社會服務的根本精神。他們致力於將藝術導入公益,透過創意和設計,建立大眾對弱勢群體的觀感。同時,他們也連結不同領域的夥伴,使社會福利得以進行橫向延展,並翻轉「公益=可憐」的刻板印象,為公益帶來更多想像與可能性。
以在醫療第一線的經驗,及見證親人患病的心理掙扎,他相信只有做好「預立醫療決定」,才能讓每個人在面對生命的最後一哩路時身心圓滿。他發起「人生的最後期末考」大學公益演講活動,希望讓年輕學子更了解高齡社會的醫療現場,進而主動和家中長者討論生命末期議題。同時也在各地進行「同理心與溝通技巧」課程,相信深刻的溝通能讓社會變得更好。
深深感受到「正向面對老化」是每個人一生中重要的生命議題,因此成立「銀享全球」,透過分享國內外新知及建立跨域連結帶動新思維,並推動銀髮服務和產品創新。渴望讓更多人體會到觀念的翻轉,進而捕捉人口高齡化帶來的機會和祝福。
少年時代喜愛玩鬧,高二便輟學。在一次機會中看見非洲世界的困窘,因而發起「舊鞋救命」計畫,希望給予非洲居民實質幫助。透過海報與網站募集舊鞋,短短數天即引起廣大迴響。他持續秉持公益的精神,執行非洲的社會服務專案,希望透過這些行動帶起台灣人對於生命教育的重視。
擔任Ptt粉絲專團團長期間,在選文的過程中,間接看見台灣許多社會與政治議題,他領悟「強化選舉權、推動罷免權」是一切的解方。為了讓公民參與的機能更加完善,他創辦新媒體「沃草!Watchout」,提供大眾執行政治監督的平台;同時也推動「割闌尾計畫」「罷免法規修法」等行動,希望藉由落實人民的罷免權,為台灣建立更加完善的民主制度。
相信社會的改變始於對話。在太陽花學運期間發起「青年佔領政治」運動,致力於推動台灣第八次憲法改革,並鼓勵青年參政。創立樹黨,並擔任第一、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接下樹黨共同黨主席一職,積極組織澎湖青年。參與各項社會議題,包括馬糞海膽保育、第二次博弈公投等。希望透過行動,開啟對話的可能;勾勒出島嶼發展藍圖,點亮世代的願景。
創辦《窩抱報》,期許透過獨立媒體的可能性,將過去被視為小眾的動物議題推及至大眾生活中。同時執行多項動物保護相關專案,包括「窩窩——即刻認養網」平台、流浪動物插畫展與攝影展等。希望藉由生命議題探討,促使大眾反思人類與世界的共存之道。
變性手術後,成為台灣首對合法結婚的跨性別伴侶。和另一半創立「性別不明關懷協會」參與各大社會運動,為跨性別者爭取權益,希望導正社會的刻板印象。透過自身的積極曝光,鼓勵跨性別者對自己懷有信心,並期許大眾擁有更多正確的認識。
有鑒於市面上乳產品的莨莠不齊,他創辦「鮮乳坊」,以「白色力量,自己的牛奶自己救」為訴求,推動鮮乳公平貿易。以獸醫師的身份推動台灣酪農業的轉型,並致力於輔導小農進行牧場管理與畜牧診療,建立消費者和酪農之間的信任。
投入「國會調查兵團」計畫擔任志工,發現許多無效率的溝通是來自彼此的資訊落差。因此創立「蒂瑪小姐咖啡館」,試圖以小說的方式闡述社會議題,降低社會大眾進行公共討論的門檻。
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受性侵,卻因各方壓力而被迫噤聲,直到高中才總算得以在社群網站上加以陳述,找回承認事實和感受的權力。籌組「為你的受傷而讀」團隊,希望能讓任何人藉由匿名系統,書寫自身的創傷經驗。鼓勵大眾睜開眼睛,發現生命的樣態,進一步共感他人、尋回真正的自由。
長期服務銀髮族及障礙者,並與朋友一同成立「補立達社會企業」,希望透過實際作法,協助銀髮族與障礙者接觸社會,並扭轉大眾對他們的想像。認為銀髮族與障礙者應該是值得榮耀的,社會更不該將其視為病人,而應實際了解他們的生活。
一次淨灘活動讓兩人興起「我們的海灘靠我們守護」的想法。基於對於海洋的熱愛,他們開啟「一起手護台灣」每月淨灘計畫。過程中雖受到冷嘲熱諷,卻也凝聚起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夥伴。相信行動會帶來改變,持續用自己的力量對海洋盡一份心力。
從大學開始參與動物保護相關行動,並成為全職動物保護專員。為了進一步認識土地,進行64天徒步環台,並將經歷化為動保旅遊書《歡迎餵食》。擔任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執行長,依循流浪動物源頭阻斷之目標,四年內促成多項專案,包括下鄉絕育行動、動物保護服務隊等。同時積極推動政策修法,希望成為台灣動物保護運動的一股新興力量。
接觸扁平化設計後,深深著迷於那直接不做作的風格而一頭栽進相關領域,相信扁平化圖示是最有力的國際語言。看見台灣學界因簡報能力不足而引起的溝通不良,決定透過臉書、部落格發表作品與教學文章,藉此增進大眾的簡報能力。除了降低知識傳播的障礙,也讓各項專業研究變得平易近人,進而使好的內容得以流通得更遠。
努力用雜技和攝影藝術改變自己的命運,以及雜技藝術在台灣的發展窘境。透過倒立旅行記錄世界最好的東西並帶回台灣。他期望透過一系列藝術作品的影響力,讓愈來愈多台灣人眼睛發光,勇敢面對自己想走的方向,使台灣成為鑽石台灣。
在神學院上課時,碰上故鄉發生百年水災,看見在地青年外流的嚴重性,因而開始思考如何將人才留在家鄉。透過協會課後照顧與社區服務計畫,規劃職業媒合與訓練活動,讓青年和家鄉產生連結。近期開始推展自然農耕,並擔任學校生命教育講師,致力於協助蘇澳青年找回競爭力。
在芒草心慈善協會擔任街遊計畫執行,培訓街友成為導覽員,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並從門票中賺取收入以自立生活。透過街遊,使原本從未接觸無家者議題的人,能在城市漫步的過程中聆聽與互動,並改變對街友的刻板印象。
擔任菲律賓特派員期間,撰寫超過100篇在地新聞評論及整理,看見菲律賓有別於刻板印象的真實樣貌。他認為人們並非不願意做些什麼,而是「沒有頭緒」,其根源來自對這個世界的不了解。他相信溝通能讓更多人從「未知」轉變成「已知」。目前正籌備出書,希望透過自己的視角,讓人們看見「你不知道的菲律賓」。相信這個世代欠缺的不是美好,而是發現與瞭解。
性別平等的理念往往只在國會內被討論,並未深入民眾心中。他們在網路上號召群眾上街,藉由手舉牌、發送傳單與貼紙、揮舞旗子等,向群眾傳遞新的價值觀。小蜜蜂鼓勵大眾突破自身的「同溫層」,將溝通視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事,相信只要將不同意見攤開來討論,最終一定能找到共識。永遠不放棄,多跟任何一個人溝通交流的機會。
最初經營臉書粉絲團分享自己的純插畫,經過國光石化與台中企鵝館開發的反對運動後,開始將社會議題融入創作中。透過圖文漫畫的媒介,不斷思考如何以有趣的方式吸引大眾對嚴肅議題的關注,使被忽視的社會議題找回應有的公共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