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矽谷工程師,旅美工作時始終心繫台灣家人,公司倒閉後決定回家鄉重新開始。想起長期罹患失智症的外婆,他認為照護不只關乎老長輩,更應該陪伴「整個家庭」⼀起面對漫長的旅程。因此,他以工程師的專業創辦《HOMESEEN》,透過放⼼遊戲包,為失智者家庭安排最適合的居家認知復健行程,促進家庭照顧中的情感溝通。
相信好的居住環境除了硬體設備之外,也關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利用社群的方式進行公寓出租,推廣「共居」概念;藉著空間的重新打造以及共同生活,在疏離的城市中重新建立社區。鼓勵現代人共同想像並實踐理想的生活環境。
「要不是運動,我現在不可能活著。 」12歲時父親過世、母親罹患精神分裂,進而由美國的親戚收養,意外在還不懂英文時開始接觸美式足球。這項運動教會他寶貴的人生課題,帶領他進入哈佛大學擔任跑衛,也讓他在畢業後加入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三年前,他回到台灣創立「球學」,努力讓運動成為台灣教育的重要環節。
原本的人生規劃是進入科技業擔任工程師,但在升科大補習班教書時卻看見媒體對技職體系的不重視,以及社會觀感對技藝專業的不尊重。因此創立媒體平台「技職3.0」並擔任獨立記者,基於學理基礎報導「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相關議題。期許透過對話增進社會對此領域的了解,協助青年「發覺自己的想學、學自己想要的成為」。
深信語言是通往東南亞的第一條路,作為新移民,她長年待在教育第一線培育馬來語和印尼語人才,以多元而細膩的教學方式著稱。從「印尼街的語言交換」到「蹲點志工服務」,這些教育計畫帶領青年學子切身體驗東南亞文化。同時,她也主持廣播節目「幸福聯合國」,透過多元議題討論,扭轉大眾對新住民族群的認知。
跟夥伴「不小心」辦了一次獨立勞工影展,自此對台灣勞工的困境高度關注;在澳洲打工度假時更親身碰上勞資糾紛,決定挺身為台灣勞動者盡一份心力。當選九五聯盟理事長後不斷為青年勞動議題發聲,2016年策劃國際勞工影展,鼓勵社會大眾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勞動、工會、社會運動的價值。
知名數學作家、2016年大陸波蘿科學獎數學獎得主。認為數學應該貼近人的生活,因此撰寫大量專欄,傳遞日常的數學應用,並集結出版《超展開數學教室》一書,鼓勵大眾以數學的眼光看世界。近年創立「數感實驗室」,為國中小學生開設啟發性的實驗課程,建立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連結。
「在肉彈的世界裡,人人都是甜心!」有感於主流社會給胖子的舞台太少,肉彈甜心從臉書發跡,利用短片與文章探討主流審美觀的不健全。她們以幽默的口吻,試圖扭轉社會對於胖瘦美醜的刻板印象,引起廣大迴響。近期更將觸角延伸到講座、直播、採訪等媒介,鼓勵大眾勇於分享自己的身體經驗,進而發展出屬於台灣的正向身體價值。
堅信「讓人理解後,改變才可能發生」,有感於社會上許多衝突都來自資訊的落差,他和伙伴創辦了資訊設計品牌「圖文不符」,試圖挖掘複雜的社會議題,並透過資訊整理、版面設計和動畫程式,讓社會大眾了解議題背後的「Why」。至今執行超過150份專案,觸及人數超過2,500萬人。近期發起訂閱式集資計畫,希望為大眾建構一個思考與溝通的良好環境。
大學時代開始策畫創意市集,遊走世界各地後落腳大稻埕,發起「團圓大稻埕桌菜計畫」,試著用創作結合食材,讓世界認識台灣。2016年,舉辦亞洲手創展,希望能讓創作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少年時代喜愛玩鬧,高二便輟學。在一次機會中看見非洲世界的困窘,因而發起「舊鞋救命」計畫,希望給予非洲居民實質幫助。透過海報與網站募集舊鞋,短短數天即引起廣大迴響。他持續秉持公益的精神,執行非洲的社會服務專案,希望透過這些行動帶起台灣人對於生命教育的重視。
擔任Ptt粉絲專團團長期間,在選文的過程中,間接看見台灣許多社會與政治議題,他領悟「強化選舉權、推動罷免權」是一切的解方。為了讓公民參與的機能更加完善,他創辦新媒體「沃草!Watchout」,提供大眾執行政治監督的平台;同時也推動「割闌尾計畫」「罷免法規修法」等行動,希望藉由落實人民的罷免權,為台灣建立更加完善的民主制度。
變性手術後,成為台灣首對合法結婚的跨性別伴侶。和另一半創立「性別不明關懷協會」參與各大社會運動,為跨性別者爭取權益,希望導正社會的刻板印象。透過自身的積極曝光,鼓勵跨性別者對自己懷有信心,並期許大眾擁有更多正確的認識。
台灣首個簡報溝通主題社群,致力於為職場人士提供「溝通」學習與分享平台,喚醒華人的職場影響力,並提升整體簡報水平。邀請各大企業經理與溝通專家擔任講者,透過線上平台及實體聚會給予簡報同好互相交流的機會。
有鑑於坪林地區茶產業沒落,以實作派精神進入鄉村現場,跨越世代鴻溝、與多位慣行茶農溝通友善土地農法轉作。親身參與茶葉從種植到銷售的所有環節,並以非主流的茶葉口味挑戰消費者的味蕾。藉由與環境共生的商業模式,他們溝通鏈結城市與鄉村,逐步邁向永續發展的目標。
利用祖父留下的田種植水稻創立品牌「九厘米」,在鄰里間推廣友善農法的理念。有鑒於國人麵食品需求的增加,他也投入台灣小麥復興運動,創立小農麵粉品牌「十八麥」,並展開「小麥野台」環台巡迴活動。透過演講與麵包販賣,與大眾分享本土小麥的迷人之處,期待人們在生活中實踐微小的食物革命。
整合在地旅遊資源,在與客人深度溝通後規劃客製化行程,讓台灣優質的在地旅遊資源讓國際旅客看到,同時更貼近旅客的需求。相信觀光產業撩起的影響,不只限於統計圖表中的成長曲線,連帶的是文化保存、民族包容、生態永續等。
熱愛觀察天氣,卻沒有機會進入大氣相關科系就讀,因而創立「天氣即時預報」,藉由不同的方式持續追求自己的興趣。除了提供大眾天氣狀況的即時資訊,也利用美術設計清楚呈現出氣象圖的結果分析。相信人生就是要在自己喜歡的一條道路上,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在芒草心慈善協會擔任街遊計畫執行,培訓街友成為導覽員,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並從門票中賺取收入以自立生活。透過街遊,使原本從未接觸無家者議題的人,能在城市漫步的過程中聆聽與互動,並改變對街友的刻板印象。
希望「讓人與海的距離更親近」。用鏡頭與文字記錄澎湖周邊海洋的故事,提供大眾除了「下水」之外的方式親近海洋。近期在小琉球進行海龜生態紀錄,將牠們的習性撰寫成故事,並透過島人官網分享;同時與國際潛水組織合作,發展「海龜生態潛水發展課程」。相信唯有先關注大海,才會漸漸了解大海,並進一步透過行動接觸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