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運動,我現在不可能活著。 」12歲時父親過世、母親罹患精神分裂,進而由美國的親戚收養,意外在還不懂英文時開始接觸美式足球。這項運動教會他寶貴的人生課題,帶領他進入哈佛大學擔任跑衛,也讓他在畢業後加入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三年前,他回到台灣創立「球學」,努力讓運動成為台灣教育的重要環節。
原本的人生規劃是進入科技業擔任工程師,但在升科大補習班教書時卻看見媒體對技職體系的不重視,以及社會觀感對技藝專業的不尊重。因此創立媒體平台「技職3.0」並擔任獨立記者,基於學理基礎報導「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相關議題。期許透過對話增進社會對此領域的了解,協助青年「發覺自己的想學、學自己想要的成為」。
在非營利組織擔任社工超過四年,卻感覺自己的社工魂渴望著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他創辦了無校舍與固定老師的「玩轉學校」,致力於推動「無菜單學習」的情境,也以「遊戲中學習」的信念,和夥伴從美國引進世界和平遊戲(World Peace Game),希望透過遊戲形式,將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孩子。終極目標是串聯全台教學資源,培養出可以「一出社會就退休」的下一代。
執著於「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在各種領域周旋後停留在「學」與「業」兩個字上,認為社會的困境來自僵化的思維,與被利害結構綁架的教育體系。他除了透過大量撰寫專欄分享觀察與見解、著書提供整體行動方案,近兩年也結合影音工具,發起「未來有問題」專案,試圖與社會大眾建立更多元的溝通。
深信語言是通往東南亞的第一條路,作為新移民,她長年待在教育第一線培育馬來語和印尼語人才,以多元而細膩的教學方式著稱。從「印尼街的語言交換」到「蹲點志工服務」,這些教育計畫帶領青年學子切身體驗東南亞文化。同時,她也主持廣播節目「幸福聯合國」,透過多元議題討論,扭轉大眾對新住民族群的認知。
準律師,認為法律雖然是一門專業,卻是每人都有權利了解的東西。318學運期間有感於大眾對國際法的不理解,創立「法律白話文運動」,試圖以法律人的觀點給予大眾易懂而正確的法學知識。他鼓勵人們對自己的權利擁有危機意識,進而思考何為正確的行為,最終消弭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使法律人和非法律人之間,能有良好的對話。
知名數學作家、2016年大陸波蘿科學獎數學獎得主。認為數學應該貼近人的生活,因此撰寫大量專欄,傳遞日常的數學應用,並集結出版《超展開數學教室》一書,鼓勵大眾以數學的眼光看世界。近年創立「數感實驗室」,為國中小學生開設啟發性的實驗課程,建立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連結。
以「用簡報教簡報」作為理念,創辦「大學生玩簡報」,至今完成數十份簡報設計教材,以及超過40場實體工作坊。他也創立了「可能性Possibility」平台,透過聚會、採訪、資訊圖文、策展等方式,引起大眾對自主學習的重視。現仍在此領域持續耕耘,並嘗試擴大企劃規模,發掘簡報設計與自主學習的更多可能性。
從太陽馬戲團離開後,看見台灣制度對雜耍表演的不重視,因而創立星合有限公司,致力於推動馬戲文化在台灣的發展。透過表演、教學、演講等途徑,試圖向大眾傳達藝術工作的價值以及馬戲表演的迷人之處。願景是希望台灣的馬戲雜耍工作者不再被刻板印象歧視,且社會能夠善待更多孩子的夢想。
將一半以上的人生投入於宗教研究,相信教育的根本價值並非物質主義,而是讓人們學會怎麼坦然地活著。創⽴「快樂⼤學」,以影⾳與⽂章推廣佛學精髓,並透過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理論分析生活中的難題。期許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修滿人生的必修學分—「快樂學」。
跨生醫材料潛入文創領域的理工人。切入產業的弱項,找尋「沙漠中澆花的方法」。成立以模型製作教學的同人誌社團《鑽磨誌》,同時積極尋求原創作品的支持和推廣,進一步完成創作與金流循環可行的開放模版。
旅外時看見社會嚴重的資源浪費,開始尋求獨立於金錢之外的生活方式。認為東西應該是要被使用,而不是被擁有。他撰寫空屋筆記,提出「禮物經濟」的概念,致力於推廣「免費的自由」。同時發起「沙發客來上課」計畫,給偏鄉學生接觸外國的機會,也讓外國旅人體驗最平凡的台灣。鼓勵社會用更少的資源,過更好的生活。
從小就接觸玩具製作,自製的機器人作品獲邀參展米蘭設計師週。他創辦「KiM Lab玩具實驗室」,在各地講授數位機具的製作方法,並舉辦工作坊培養大眾成為創客。認為生活周遭處處皆有驚喜,希望更多人能發現創作的價值並從中獲得樂趣。
創辦科學寫作平台「意識物Consciousness」,以展覽、論壇體現文化行動與科學寫場域間的對話。試圖釐清學生與社會之間存有何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並提出可以被重複推衍的方法。期待每個人在面向社會時,都能懷有巨大的溝通能量。
為了扭轉傳播產業的刻板印象,從閱聽眾的角度推廣媒體識讀。透過「為台灣而教」計畫成為教師,鼓勵孩子不要「聽話」,但要「懂事」,從日常中學會獨立思考。深刻體認台灣的教育不平等問題,希望社會大眾能加以重視,共同改善教育環境。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通過教師檢定後決心加入「為台灣而教」,成為「與孩子一同成長」的老師。在教育現場非常注重品格教育,認為品格就是基本的競爭力,也深信身教就是最好的言教。期許自己能成為以身作則的老師,與孩子們一同成為更好的人。
從漁村服務社的經驗開始接觸教育不平等議題,畢業後加入「Teach For Taiwan」並成為第一屆教師。在花蓮五味屋陪伴孩子販賣二手物品,找到工作與生活的意義。她也和孩童一起建立「鄉村電影院」,探討電影內容中的人生議題。相信透過聆聽與分享,能為彼此創造交流與感動。
和未婚妻分手後開始嘗試不一樣的自己,逐漸累積起豐富的人生經驗,最後在全國演講比賽中拿到冠軍。喜歡說故事也喜歡聽故事,相信「故事」加上「理念」能夠改變世界。他不斷參與演講,並舉辦「故事力覺醒」的教學課程。希望幫助大眾克服對舞台的恐懼,學會利用故事進行有魅力的表達。
有鑒於社會對化學充斥著不友善的刻板印象,利用自己家裡從事化學原料買賣的經驗,創辦「LiFe生活化學」。透過輕閱讀、DIY手作等方式傳達化學的趣味性,並提供正確知識,鼓勵社會大眾主動學習生活中的化學。
三一八運動後開始在各地舉辦法律推廣講座,相信溝通與資訊交換能帶來實質改變,因此進而與夥伴創立「極憲焦點」,建立憲法與群眾間的橋樑。他也製作各種社會議題的QA問答集與懶人包,促進多元討論,希望在後事實年代建立更健全的溝通環境。
一名YouTuber也是一名教育家,人生目標有二:持續推廣「要喜歡英文,才能學好英文」,及幫助孵化更多的台灣知識型創作者。他創辦的「阿滴英文」已是台灣最大的英文教學頻道,讓觀眾在YouTube上除了娛樂性影片之外,也習慣觀看知識型節目,讓學習走入每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