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好的居住環境除了硬體設備之外,也關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利用社群的方式進行公寓出租,推廣「共居」概念;藉著空間的重新打造以及共同生活,在疏離的城市中重新建立社區。鼓勵現代人共同想像並實踐理想的生活環境。
「我們想做的不只是記錄這些傳統文化,而是找到讓它們重生的可能」有感於台灣許多歷史正不斷消逝,而博物館的保存形式又僅是讓文化成為獨立於社會之外的「標本」,她和朋友創辦了「文化銀行」,將漸漸消失的文化記錄下來,加以拆解並重新建構,讓人們能夠對其擁有真實的認識,讓文化走回你我的生活中。
LAB社群及LAB SKOOL創辦人,相信品格能創造長遠的價值,希望找出未來十年能帶領台灣的領導者和創新者。他深信,若我們能將不同領域的人聚集起來,使他們互相分享、合作,創新就可能出現;他也持續透過行動驗證這個理念,直到今天仍在進行。
「一書一觀點」直播主,打工存下20萬完成環遊世界五大洲的夢想,2016年登上TEDx舞台主講「自媒體新定義人生」。她認為「旅遊難免會孤獨,但卻能讓自己成長」,鼓勵青年勇於築夢,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體驗。
靠藝術力過活的設計師,從街頭塗鴉到大賣場廣告都有他的設計靈感。運用對美學與深度報導的熱忱,創辦台灣第一本募資雜誌《眉角》,並擔任三餘書店老闆。現為「小子藝術創作」的全職設計師,深信溝通是設計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何釐清自己與客戶的認知差異,並掌握適當的主導權,是設計師相當重要的功課。
大學時期的樂團經驗點燃了他對音樂產業的熱情,畢業後分別做過唱片行、唱片公司、音樂文字編輯等工作。目前是網路媒體「欣音樂」的主編,書寫範圍跨及新聞、樂評、專訪等面向,每月坐擁數十萬瀏覽人次。為了讓更多人接觸音樂相關資訊,他也正籌劃發行台灣第一本音樂實體雜誌,期許透過紙本載體,創造更有意義的媒體模式。
虛擬社群「CxCITY」召集人,以不限制特定專業、年齡與價值觀的跨領域組織自居,透過聯合策畫的方式跨界尋找合作,建立群眾與都市間溝通的平台。期望能以設計作為公民參與的出發點,引領參與者觸碰城市問題的核心。
從小學習古典音樂,獲得多項比賽大獎,並藉由音樂才能考取全獎學金到國外進修。近期跨足演藝活動,擔任電視節目固定班底。不同領域的經歷使她學會耐心和堅持,相信大家努力下終究會有自己的一片天。
由基隆從事社區營造、文化運動的青年組成。以「動手做」「種觀念」的理念執行各種社區工作計畫,包括「梓桑文化祭」「雞籠中元記」等。推廣基隆觀光的同時,也拓展其文化深度。希望為自己生長的地方貢獻一己之力,喚起大家對故鄉的關心。
2006年創立ChengJingKai Office,擔任藝術指導與設計師。從平面設計工作室扎根,跨及客製化皮鞋的訂製服務。透過開放的素材,把設計的主導權交還客人,使皮鞋交易成為一種雙向的溝通。相信「文創不如產創」,希望在傳達想法的最大範圍內提供服務,扭轉台灣傳統產業的困境。
受到歐美的群眾集資浪潮啟發,與朋友創立台灣第一個綜合性群眾集資平台「嘖嘖」,試圖用群眾的力量灌溉創新的想法,目前已協助超過200個計劃成真。認為只有親身投入創意產業,才能真正理解其問題根源,因而加入品牌Allrover。產品不斷刷新台灣集資總額紀錄。他希望能讓創作人和群眾互相溝通理解,分享夢想成真的美好未來。
用「Time Capital Theory」向社會闡述時間與自己的關係,透過演講鼓勵青年起而行,也期待年長一輩給予年輕人更多支持與相信。作為Life Designer,在生活中以行動發揮影響力,努力讓自己成為「他人生命中的希望與成全」。
創辦藝文實驗研究所「HO覓」,透過實際行動與網路平台探索台灣的樣貌。除了蹲點扎根,也試圖串聯國際。將公益與商業結合,建構出完整的運作模式,完成理想與社會共好,創造多贏。
離開商業攝影後,開始思考如何透過影像,對世界帶來一些改變。在花蓮成立「大樹影像」,透過報導攝影的方式探討社會議題,例如探討道路拓寬議題的「海那邊的193」作品。試圖在每一次的拍攝裡抓住被攝者說最多話的時刻,透過攝影與世界溝通。相信影像的力量,可以引發人們對世界細微的思考,進而產生轉變。
在遊戲與影視產業中體認到,產業巨大斷層來自華人15年來對「原創」的不重視。他帶領台灣頂尖創作團隊進行「RETREAT」開發,相信唯有扎實的原創,才能讓創作領域的人才走向未來,並使相關產業鏈在國際立足。鼓勵台灣創作者重燃信心,用最純粹的感情成就好作品。
8歲開始接觸溜溜球,23歲成為溜溜球項目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面對全球化的社會,鼓勵年輕人勇於發揮長才,找到自己無法被取代的地方。為了改變台灣馬戲產業的困境,計畫成立擁有公權力的機構,為相關人才提供實質的幫助。
成立工作室Jason Peng Studio,研究歐文書法與英文藝術字,以及各種相關書寫技巧與應用。透過設計案、品牌活動合作、教學,試圖令手寫字結合生活。積極嘗試各種媒材的可能性,希望將自己熱愛的事融入日常中。
最早從校園社團活動開始,秉持對實境遊戲的愛好而創立公司。相信「體驗生活,就從遊戲開始」,致力於規劃具有「在地體驗」「史地探索」「推理解謎」特色的實境遊戲。將在地環境特色與人文史蹟納入素材,串聯導覽、社區活動、包車旅遊等活動,在趣味與知性中,顛覆玩家對世界的認知。
有鑒於多數上班族都有生活圈狹小的困擾,想「自我加值」卻無法隨時找到合適對象交流,因而萌生將「共享經濟」與「知識社交」結合的靈感。她創立平台Knock Know敲敲門,期待透過知識與經驗的共享經濟,帶給社會正向影響。鼓勵大眾在「下班後」給自己一個勇敢追夢的機會,並藉由跨領域溝通獲得更豐富的人生經驗。
利用祖父留下的田種植水稻創立品牌「九厘米」,在鄰里間推廣友善農法的理念。有鑒於國人麵食品需求的增加,他也投入台灣小麥復興運動,創立小農麵粉品牌「十八麥」,並展開「小麥野台」環台巡迴活動。透過演講與麵包販賣,與大眾分享本土小麥的迷人之處,期待人們在生活中實踐微小的食物革命。
相信一部好電影,不但能讓開場前的觀眾緊密的相聚在一起,也使散場後的話題依然繚繞在電影上。他也相信手寫信的力量,認為人會成長、手寫信也會,蘊含著人與人之間深厚的情感。
整合在地旅遊資源,在與客人深度溝通後規劃客製化行程,讓台灣優質的在地旅遊資源讓國際旅客看到,同時更貼近旅客的需求。相信觀光產業撩起的影響,不只限於統計圖表中的成長曲線,連帶的是文化保存、民族包容、生態永續等。
透過「石頭湯計畫」和「人生柑仔店」,和社會大眾一起看見那些不合理現象背後合情合理的原因。深信只要有機會同理在街頭上生存的人,才有機會看見街頭文化動人的地方。因為同理跟欣賞不同的存在時,才能改變那些存在的必然條件,社會的資源配置才會真正的改變。
相信學習不一定要在教室裡面發生,教學也不一定要在教室裡,於是開始了「小教室計畫」,在網路上募集對平面設計有興趣,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學習,亦或是本來不是本科系的學生一起學習。相信學設計最重要的是「眼界」,希望大家可以藉由此計畫接觸到更多、更廣,也更貼近生活裡的平面設計。
熱愛觀察天氣,卻沒有機會進入大氣相關科系就讀,因而創立「天氣即時預報」,藉由不同的方式持續追求自己的興趣。除了提供大眾天氣狀況的即時資訊,也利用美術設計清楚呈現出氣象圖的結果分析。相信人生就是要在自己喜歡的一條道路上,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希望「讓人與海的距離更親近」。用鏡頭與文字記錄澎湖周邊海洋的故事,提供大眾除了「下水」之外的方式親近海洋。近期在小琉球進行海龜生態紀錄,將牠們的習性撰寫成故事,並透過島人官網分享;同時與國際潛水組織合作,發展「海龜生態潛水發展課程」。相信唯有先關注大海,才會漸漸了解大海,並進一步透過行動接觸大海。
她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創業,最深的渴望是能實際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各式問題。2015年她正式加入並成為「Plan b」的合夥人,期待能和夥伴一起透過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層面相互影響的分析研究,給予商業與非商業性計劃實質的解決方案,並協助人們維護、定義⼼目中的理想⽣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