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件事情,讓我的人生影響他人深遠:電影及手寫信。
首先,我想創造的是電影的20分鐘——電影開演前的10分鐘,還有電影院燈亮散場後的10分鐘。
電影開演前的10分鐘,人們會互相做什麼事情?拍照、吃爆米花、談論電影劇情⋯⋯總之就是相聚在一起。是親人、朋友、戀人,還是陌生人都好,因為這部電影讓他們緊密地、親密地在同一片時空下,身處於這個巨大的黑色盒子裡,一起哭泣、顫慄、歡笑、批評。
而燈亮散場後的10分鐘,人們的話題依然繚繞在電影上。在人群當中,原本他們可能有所嫌隙、有所對立、有所仇恨、有所誤解,但如果因為這部電影的結束,能讓他們在亮燈的戲院裡,為彼此拭去淚水,開始傾聽對方的感受並陪伴彼此,接著又有勇氣迎向戲院外的世界。那麼,這20分鐘才是我所樂見的。我兩小時的電影作品只不過是個開關罷了。電影,是世界的語言。我只是把他們心裡的話好好說給對方而已。
另外,我每個月都會手寫信給兩個朋友。如果我活到80歲,那麼我就寫了1,440封信。人會成長,信也會。一開始信都會寫得很爆笑,但隨著歲月的移轉,10年、20年過去,信的內容會漸漸令人鼻酸,甚至心痛。
有人問,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只要打打字就好,何必勞師動眾花時間手寫信,還得等待對方的回信數個月?但我認為,一段情感的表達很容易被含糊帶過,只要一曖昧不明就容易產生誤解,發生人倫悲劇。於是我開始向其他人宣揚手寫信的益處,因為當中蘊含著人與人情感之間的爬梳。疲憊的一天回到家,你會驚喜,在桌上祝你快樂的, 不再是臉書上的好友或是信用卡公司的信封。
說它是現代社會的古典打卡也不為過 ,因為它永遠都提醒著我,家鄉到底在哪裡。接著,我們就能開始認同這個家鄉、認同這塊土地、 認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最終,我們有了良善的關照與交流。
以上兩件事情,都是在關注他人之間的情感互動。不論是電影,還是手寫信,它們只是用了不一樣的傳播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