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News

何凱成:運動拯救我的一生,我希望「球學」能改變亞洲的教育

文:翁世航、王國仲|圖:球學提供

哈佛大學畢業,金融、貿易巨頭都向他招手,今年30歲的何凱成卻選擇放棄人人稱羨的高薪,毅然決然回到台灣創立第一間聚焦在體育賽事即時轉播與分析的科技教育新創公司——「球學」,決心用熱情翻轉亞洲的教育生態系統。

美國有各式各樣的競爭,亞洲只有「考試」的競爭

要說明何凱成的選擇,得從他的人生經歷說起。12歲時父親因肝癌過世,母親也因為精神分裂症而住進醫院,差點被送到孤兒院的何凱成很幸運地被住在美國的姑姑與姑丈收養,一句英文也不會的他,13歲便在美國展開了新生活。

在台灣時的何凱成課業表現不理想,到了美國因語言隔閡更是跟不上,只有數學表現傑出——因為美國七年級的數學課大概是台灣三、四年級的程度。「原來在台灣數學不及格不是我的問題,是整個體系出了問題。亞洲教育太注重在考試的成績,而不是幫助學生探索興趣、天賦與熱情。」何凱成回憶。除了課業學習,美國更著重學生課外活動與興趣的培養。喜愛運動的他也因此交到好朋友、學會英文,更透過美式足球的傑出表現進入哈佛就讀,成為一位明星跑鋒。

何凱成希望自身經歷能幫助、激勵更多的年輕人,因此畢業後他放棄金融業的高薪offer,選擇加入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負責在中國北京、上海等四十四所大學推廣美式足球、建立球隊和聯賽、比賽制度與賽事直播。不過這和他希望做到的事仍有一段差距。「外商企業不會想解決local的問題。」他發現NFL這樣的職業聯盟,最終目的仍然是營利而非推廣運動。「對他們來說,只要有1%的人喜歡美式足球就夠了,但是我覺得為什麼不能是99%呢?」

何凱成認為,因為亞洲的教育體制是考試引導教學,「學生若不是在考試,就是在準備考試的路上。」以台灣為例,只有不到3%的學生參與運動校隊,而美國有六成的學生參加校隊。他堅信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擅長什麼,藉由不同領域的嘗試發現自己的興趣與熱情所在,才能在離開校園後運用這些能力達成人生目標,進而產生「利他」的使命感。台灣學生的求學過程多半都是考試與填鴨,從未認真思考過「我是誰」,所以學生對未來都很徬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也缺乏自信。

螢幕快照_2017-07-05_下午2_27_24

何凱成與「球學」團隊合照。

讓運動與教育體系結合Making Sports Easier

在美國,孩子六歲以前都在玩耍,藉由玩樂培養屬於自己的特質、興趣,進而健全身心的發展。無論是繪畫、體育或寫作,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道路。對何凱成而言,運動就是開啟道路的這把鑰匙。秉持這樣的信念,何凱成2012年回台創立「海國圖志」,希望媒合美國東岸的明星高中與台灣的運動專長學生,希望讓家長與老師們認識到教育並不是只有讀書升學這一條路。可惜這樣的構想與投資人理念不合,未能順利推廣下去。

2013年,何凱成捲土重來,成立「球學」。對球學來說,運動的意義是全部的課外活動競賽,不單單只是生理,也包括心理上的競爭。藉由讓運動變簡單,提供學生更多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更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幫助年輕世代形塑堅定價值觀與領袖特質,改變亞洲文化裡認定運動與教育需要分開的態度。「球學」字面上是「球」與「學」,象徵體育與教育的結合,也是「求學」的同音詞,「追求學問」的意思。

創業初期,何凱成與「球學」夥伴走進校園,提供學校「手機直播軟體」和「即時數據軟體」,幫助學校自己動起來組織區域型主客場賽制的校際籃球比賽,讓賽事回歸到校園,將校長、主任、老師、教練、學生運動員和校內社團都拉進來,企圖營造嘉年華氣氛。這樣的全校動員不僅能凝聚球員、師生與家長對學校的榮譽感與歸屬感,更有機會向外擴散,吸引校友甚至中小企業共襄盛舉,如此正向循環,最終能成功改善校園運動環境。這正是「球學」企圖做到的事。「幫更多學生運動員成功,運動教育的價值才會擴大。」何凱成強調。

校內社團表演004

「運動不是只有球員的事」,圖為比賽開場前的學生社團表演。

運用直播與數據,打造全新生態圈

加入球學八個月、主要負責「球學」網站營運的的David向我們說明球賽現場直播的運作。直播幾乎都由該校兩位同學一手包辦,「球學」僅派員從旁提供技術指導與協助。直播現場由一名同學操作攝影裝置,另一名同學負責控制直播畫面的賽事時間和精彩highlight剪輯,通常兩隻手機就能完成一場賽事的錄製。此外,如果是較大型的賽事(如女子超級籃球聯賽WSBL),球學會與主辦單位合作,以專業儀器捕捉精彩特寫,再搭配「球學」的直播軟體使用,提供球迷多元化的觀賞體驗。

學生操作直播照片004

學生操作直播器材。(育成高中賽事現場)

學生操作直播照片005

學生操作直播器材。(彰化高中賽事現場)

比賽還會安排一名主播(有時再加一名球評),因為主播與球評都是主隊球員的同學,所以對球員都相當熟悉、播報起來十分生動有趣,也能藉此營造明顯的主客場氣氛。現場的賽事紀錄台一樣都由學生組成(共六位),三位負責賽事計時,一位負責線上紀錄球賽數據,而數據也會同步出現在球學邀請賽官網。此外,剩餘兩位同學則以紙本登記主客隊的攻守數據,可與線上資料互相比對,確保資料無誤。

學生操作即時數據軟體照片003

學生主播、球評,與操作即時數據軟體的紀錄人員。

學生操作即時數據軟體照片004

學生操作即時數據軟體,紀錄球賽與球員數據。

何凱成補充,電視台轉播這樣一場球賽大概要花四十五萬,但透過「球學」開發的軟體,整場比賽由八到十位校內學生即可自行完成,不僅賽事成本大幅降低,校園參與程度度更高,現場氣氛也更嗨。David也相當認同他的理念,認為運動不只是為了健康,更能從中獲得更多在教室學不到的東西。

經過三年累積,今天的「球學」已經直播超過兩百場籃球賽事,透過球賽影片與球員數據分析,不但在2014-15年賽季協助松山高中奪得HBL冠軍,也成功協助陳柏良、蘇培凱等優秀籃球員取得赴美深造機會。「運動最美的就是underdog(不被看好)的勵志故事,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偏鄉學校打敗台北的松山、南山。」這就是何凱成希望做到的事,改變台灣,甚至是亞洲的運動觀念,輸入正確的價值觀。

改變,為十年、十五年後的新世代做準備

「球學」看似步上軌道,但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頭。就像大部分為了理想努力掙扎的新創公司一樣,「球學」目前還是在「不斷燒錢」的階段,加上政府單位也沒有相關的運動推廣計畫,所有的比賽活動規劃、與校方洽談、設備使用等,都必須由「球學」獨力完成。但危機也是轉機,領袖氣場很強的何凱成說,正因為政府沒有提供資源,球學才有機會親身實踐,「市場是由有創意的人嘗試出來的。」

面對未來的挑戰,「球學」很樂意免費提供直播平台工具與這幾年累積的球賽與球員資料庫,希望能吸引更多學校投入,讓運動社群的參與人數更加成長。球學也積極推動自辦主客場制的「球學邀請賽」,更剛完成今年四到六月的球學邀請賽,共吸引台港澳超過三十間國高中參與,也與這些學校和學生完成了七十九場的籃球賽事。從最能連結全亞洲的籃球運動開始著手,未來「球學」也將逐步拓展到足球、排球,甚至是不限球賽運動的各種競技。

賽事畫面照片_003

「球學」主辦的賽事直播畫面。

雖然老師和家長的觀念可能一時之間很難改變,但何凱成認為,「創新與創造永遠是十年、十五年後做準備。」因此他希望與未來世代的溝通,先從認同這個理念的族群開始,逐步完成整個態度、行為與資源的轉換。蘋果的產品剛推出時也不是大家都愛,但因為培養了一批會徹夜排隊等著買新產品的狂熱「果粉」,大眾才慢慢認識到蘋果的魅力;Facebook一開始也不是大家都用,不過當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之後,原本不喜歡的人也會為了跟上時代趨勢而開始使用,「球學」便以這樣的目標繼續推廣其使命——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

何凱成希望告訴年輕人,人的需求就是不斷成長,進而追求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願意進步是最重要的。他期許年輕世代保有對興趣、對初衷最根本的熱情;縱使大環境不佳、經濟問題嚴重,只要保有熱情,持續進步,終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李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