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醫學生,我關切的是人的境況。
作為台灣首個以神經科學為軸線貫穿社會議題的寫作平台,「意識物Consciousness」致力於創造科學與社會的連結,嘗試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人的不同面向,提供讀者一個以神經科學為中心發散出的網脈,連接哲學、社會科學、藝術、性別問題以及其他自然學科。我相信在更為寬廣的世界觀下,科學知識的歷史爬梳與後設審視,乃至社會議題的評斷與思辯價値的取捨,皆得以自然地展開。
「意識物Consciousness」是一個嵌合於公共領域的介面,我們設想書寫應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行動,文字跨越不同的領域並整合成更為全面的視角。讀者在觀看的過程中主動介入並形構這個社會。對我來說,溝通是重構社會的過程,這個平台則是理想的溝通媒介,而人的境況便是在溝通中形成與質變。
「侘寂:老人與精神障礙者藝術作品聯展」及「異域間隙:文化空間的再想像論壇」是我在先前對人的境況所作的兩種闡述。
我相信人的本質是被定義而生的,偏見與汙名讓老年人口與精神障礙者在本質上有了美學的同一性: 「侘寂」──短暫、不完美與不完整。策展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在展覽的空間裡人們得以見證美學的翻轉,談論人的本質,繼而望向社會的弱勢與歧視。
異域中的間隙則涵藏了人類之間相互學習與影響的知識及價値體系──「文化」。人們形塑差異於文化之中,而差異性讓人們存有,所以我們嘗試以言說和行動再造文化的空間。
持著對文化多樣性的關切,我和台大普普音樂社的夥伴們以大學生的身分發起了「異域間隙」論壇,邀請耿一偉、簡妙如、何東洪、林昶佐、李明璁、廖凰玎等人與會。兩天的論壇中,我們和就學、服務於各單位的青年,對談文化空間的法規與現況。我代表籌備團隊協力「民間文化政策行動論壇2.0:文化,進行式」,而宣言亦於最後由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交予文化部長鄭麗君。
於我而言,「侘寂」和「異域間隙」都是以溝通的行動為介質所映照出的兩種鏡像,而意識物也會在日後以展覽、論壇等不同形式繼續參與這個社會。文化行動與科學寫作,看似互不相容實際上卻相互依存,我試著體現兩個場域之間的對話。我想探問的,是學生與社會之間究竟存有著怎麼樣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我相信自己正提出一個可以被重複推衍的方法,所有希冀改變社會的人都可以加以複製甚至改良。
我最終期待的,是每個人在面向社會時,都能懷有巨大的溝通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