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站在第一線培育外語人才的講師。18歲時從馬來西亞來到台灣,最大的心願是有一天,台灣人能自在地開口說印尼語,走進禮拜天的台北車站大廳,用印尼語點一盤印尼式炒飯和一杯珍多冰來喝。為此,我長年於大學與社區進行印尼語和馬來語的教學工作。
我認為真正的理解,只有透過實際的接觸才能產生。因此每學期的期末報告,我會帶領約200位學生到印尼街,要求他們找印尼朋友聊上幾句,並將他們的生活寫成一篇生命故事。只要願意席地而坐,用簡單的單字開頭,人人都可以是東南亞親善大使。
除了在台灣的文化交流,每年暑假我也帶領台灣的大學青年志工,到馬來西亞進行「蹲點東南亞」的志工服務。我們與當地社區合作,進行社區營造與文史紀錄的工作。四年來也促成青年學子拍攝了不下20多部短篇人文紀錄片,以及上百篇的文史紀錄。環境就是最好的老師,這一個月的蹲點經歷讓每位學員對東南亞文化都有了深入的理解。
除了教育現場,我也在教育廣播電台擔綱「幸福聯合國」的節目製作人,與另外8位新住民共同主持廣播節目,代表東南亞住民發聲,在不同的社會議題中發表意見。
以語言教育為基礎,我不斷嘗試各種途徑讓台灣學子接觸東南亞文化。「語言是通往東南亞的第一條路」,我始終相信,有了語言的親近,文化的理解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