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畢業後,我在父母的支持下前往美國留學,也再往後為了履行兵役而回到熟悉的台灣。如願以償地,我被甄選為外交替代役,原本還滿排斥出國當兵,但心裡卻有另一個聲音,鼓勵我趁著自己年輕時勇於接受挑戰。
返國後,由於自己大學取得航太管理學位,便在華航的航空採購及法務部服務,一連串的經驗,彷彿是冥冥注定走向旅遊創業這條路。
30歲那年,毅然放棄年薪百萬的科技業工作,選擇創業。由於父母是台灣老字號的旅行業者,從小耳濡目染;加上對觀光產業長期關注,發現台灣的入境旅遊市場正夯,但當時入境旅遊市場觀光人口的1,000萬人中,卻有高達四成靠陸客支撐,令人感到擔憂。我心想,萬一他們有一天他們不來了怎麼辦?台灣旅遊市場該靠誰?。當時疑惑,台灣為什麼沒有人做其他市場語言別的觀光旅遊?接著發現歐美語系競爭對手很少,於是選了大家比較不敢嘗試的藍海。
旅遊資訊可以在網路上透明分享的時代,且自由行的旅客自主性越來越高的情況下,「MyTaiwanTour」也不斷呈現旅行社全新的價值所在。由於現在台灣的旅遊市場英語服務仍不足,MyTaiwanTour透過團隊的語言能力整合在地旅遊資源,與客戶深度溝通後、客製化地規劃行程,讓台灣許多優質的在地旅遊資源可以讓國際旅客看到,同時更貼近旅客的需求。
這種客製化深度導覽的體驗,不只讓MyTaiwanTour得到全球最大線上旅遊網TripAdvisor卓越獎及台灣觀光產業優良旅行社大獎,也成功打開國際知名度,讓國際巨星也找上我們。
從0到1的過程很困難,也花了我們很多時間摸索,但一路走來,我們很清楚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溫度的事業,不單單只是是把人跟人之間串聯起來,最重要的是可以透過文化觀光的軟實力把台灣的美好事物讓全世界知道。
誠如美國記者Elizabeth Becker撰寫的《旅行的異義》中提到:「觀光,是永遠不會被越南的工廠,或印度的科技中心取代的一項珍貴產業。」我相信觀光產業撩起的影響,不只限於統計圖表中的成長曲線,連帶的是文化保存、民族包容、生態永續等問題。因此,我也還在持續學習如何深入認識台灣。
經營台灣就像經營一個品牌,得知道自己的亮點是甚麼,才能大聲地向別人說這個品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