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提名大人物名單 X 生活領域


大人物 - 生活領域

馬聿安  

31歲

稻米品牌「九厘米」、小麥品牌「十八麥」 創辦人
溝通是田毗間農人交換農作物,交流知識、經驗、閒話家常;不知不覺心也交心

我是馬聿安,1985年出生於台中縣大甲鎮。

2009年,我與家兄趕上台灣回鄉種田的第一波熱潮,利用祖父留下來的九厘田(0.09公頃),以友善農法種植水稻,以此機會觀察所處之農田、生態、農人。為記念祖父留下的九厘田,我創立品牌「九厘米」作為紀念,品牌也強調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此段經驗提不上養身,但總能磿劍,讓我將農學院所學連結回農田與消費市場。我們的品牌理念幸運地被許多朋友認識,鄰田的老農也自行減少農藥用量,這是友善農業循環的開始。

有鑒於國人稻米消費量愈來愈低,麵食品需求則不斷提高,我們從2011年秋季開始投入台灣小麥復興運動。包含小麥種植、磨麵粉工的研發,甚至創立國內少有的小農麵粉品牌「十八麥」。十八麥是為了紀念我出生於西元1918年的外祖母。她在二戰時由中國湖南省移居台灣,跟那時大多數來台的移民一樣,僅靠著不豐富的美援小麥餵養整個家庭,卻仍在飲食上展現多元族群融合的面貌,並將這美味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我以擁有如此豐富的飲食文化而驕傲,並期待以農業的方式維繫這個美好循環。

我與伙伴們在2014年展開「小麥野台」的環台巡迴活動,開著麵包車穿梭於廟口廣場、火車站廣場、烘培坊門口等人潮聚集處。共計進行10場。許多關心台灣農業的朋友與在地烘培坊皆到場,我們也熱烈回應這些支持。

從九厘米到十八麥,我們不僅經歷農作物項目的轉變,同時也見証台灣社會的包容。在食品大廠林立的當下,仍有許多小農努力創業,並與大家一同進行微小的食物革命。

2015年,我們在颱風襲擊下,以「保證責任台中市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服務台中海線地區一百來位資深農友,契作種植非基改大豆超過50公頃,並取代傳統收益較低的二期再生稻。大豆收割在同年的12月份,看見許多阿伯的笑容,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溫暖與回饋。

2016年2月,我們以代耕的身份爬過北宜公路來到蘭陽平原,協助當地的小農伙伴們種植宜蘭老種黑豆。這是蘭陽平原第一次利用大型播種機種植大豆。記者會上,我說:「阮系種阮嘴中的味,也在種阮的主權。」當我2009年投入農業工作時,我實在無法想像現在的光景,如今我慶幸自己仍是一名農夫,能與消費者一同實踐由農田到舌尖的微革命。

相關報導連結

馬上分享
這位大人物的故事值得更多人看見!
返回生活領域